但是,他的好名声在穷苦百姓和义军中传遍,甚至杞县四周的县城也有耳闻。
接下来,他的义名被义军中的红娘子得知,他被红娘子劫持到了农民起义军中;
在同情农民的情况下,李岩竟然糊里糊涂地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但是,这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
事后,他有些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在官府看来,这是在造反;
在官绅地主看来,自己背叛了他们,就是在做贼,做丢人现眼的事情。
为了不让祖上和家族丢脸,他原名李信,后改名李岩,并脱离了家族。
加入农民起义军后,刚开始,他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屡次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同时,在宣传方面,李岩也提出了如今民间广泛流行的传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
还编出童谣:“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等。
这些很多建言都为李自成所接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农民起义军的蜜月逐步结束;
农民起义军内部,很多的将领逐渐不喜欢李岩。
一方面,每次开会,李岩都要提一些限制大家行为的规则,比如说不要杀俘虏,善待官绅、地主、不要杀人放火、抢劫掠夺;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看不惯李岩待人接物方式,总觉得李岩看不起他们这些泥腿子。
起义军内部的核心力量都是没有文化的人;
这“老营”中的“老营”,“十八骑”,包括刘宗敏、郝摇旗、李过、田见秀、高一功、刘芳亮、高桂英、张世杰、刘希尧、党守素、张鼐、李来亨等;
他们都读书识字很少。
根据李岩后来的观察总结:这些人带领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目的有三个:
首先,要让自己过好日子;
其次,看不惯这些官绅地主老爷,要让他们下地求饶、甚至人头落地;
最后,自己威风一世,光宗耀祖,能够封王封爵更好
在很多起义军看来,不好吃好喝好玩,那起义还有什么意义;
不杀官绅地主富人,那起义还有什么乐趣;
不及时行乐,对不起自己。
所以,这李岩在大多数农民起义军心中就是个异类。
李岩自己也很苦恼,他清楚知道,如果没有有约束性的军规和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以,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最后都是失败的。
原本他也只是同情农民,但是并不想真正和大明作对,一时意气之下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但加入后,才发现这农民起义军内部也并不是他想的那样。
农民起义也分为三六九等。
最好的是老营:好吃的、好的装备、马匹、财物等都先供应老营;
其次是精锐部队;
再是临时加入和组成,有点战斗力的部队;
最后才是跟随起义军一起的老弱病残和妇女,这些人大多时候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如果打赢仗、打顺风仗,当然大家都有得吃的喝的,只是老弱病残和妇女要差很多;
但是,如果打逆风仗,那就糟糕了,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都被当作了炮灰。
他们有时候被要求在前面当作诱饵,用来消耗官军的体力、精力和箭,这样死伤就很惨重;
最惨的是打了败仗,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被要求断后,从而阻止官兵的追击,以实现老营和精锐主力逃跑;
当然,这种情况下,老弱病残和妇女死伤就非常惨重。
李岩很多次都同情农民,提出改变这种做法,可是绝大多数都用嘲笑的眼光看着李岩。
因为很多将领认为,既然给这些老弱病残的流民好处,他们就应该有存在的价值。
这些都完全超出了李岩的承受能力。
后来,其弟弟李年、红娘子也是劝慰他说:“再苦一段时间老百姓吧,待农民起义成功就好了。”
李岩无奈只能接受这个说法。
想到这里,弟弟李年、红娘子突然都过来了,让李岩回自己营准备休整一下。
毕竟,心里有再多的迷惘,他也有一支小部队得需要管理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