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翰林院布局(1 / 2)

崇祯皇帝很忙,自崇祯三年悄然而至,宣府镇通敌桉明确,袁桉定下调子,以三年为期限的暂稳期,围绕这一政治核心的相应谋划,就要逐一落实了。

嘴上说着不要勤政克己,但身体却很现实,对大明天子这个职业,崇祯皇帝颇有趋之若蚁之意。

“韩卿都察院这边,空缺的位置不少。”

崇祯皇帝站在文华殿前,负手而立,看着忙碌的宦官,皱眉道:“你这个右都御史,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为朕荐才,为国朝荐才,将一批正直、有责任心的官员,简拔到合适的位置才是。”

在后垂手而立的韩继思,眉宇间带着几分忧色,显然是受中旨颁布的内阁名单,在国朝引起的震动影响,这心里生出隐忧。

没有经过廷臣会推,天子就定下内阁大臣,哪怕受当前朝局的影响,不会有大臣冒着罢免的风险,上奏疏弹劾或规谏,但是之后呢

“陛下,此事臣会与都察院的几位同僚”收敛心神的韩继思,冲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商讨可以,不过意见要以你为主。”

崇祯皇帝转过身,拉起韩继思说道:“尤其是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这类要职,要慎重的思量。

倘若在朝的没有合适人选,就在地方进行筛选,都察院要切实履行好监察职责,别再像先前那般,只盯着些许小事不放,却无视别的根节。

宣府镇出现通敌桉这等惊世骇俗之事,难道韩卿还没明白吗眼下国朝的吏治,已然是非常堪忧的了。”

科道这一重要体系,崇祯皇帝要避免一派独大,所以暂稳期的这三年,他要做的就是掺沙子,不叫东林党一家独大,或者其他派系独大。

从某种意义上去说,大明是大多数文盲的封建王朝,能修习圣贤书,参加科举的群体,拢共就那么多。

所以不管是在朝为官,在地方为官,亦或者监生、生员,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享受特权的士绅、地主群体。

想要脱产学习,在大明是奢侈的,所谓穷文富武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故而单从政治层面来讲,就算将东林党从朝堂上一棍子打死,也不可能说将他们全都给杀了。

没有理由的滥杀,无疑是在掘断大明的统治根基,更何况东林党的根据地,还是在富庶的南方诸省呢

再者说东林党这一群体中,也是有务实的官员的,杀的多了,叫他们怎么样秩序不就全乱掉了

“”

韩继思情绪有些激动,天子方才所讲之言,那分明是有意提拔自己,出任空缺的左都御史,若是这样的话,那都察院所缺班底,就定要尽心去办,叫天子心里满意才行啊。

“韩卿,你下去忙吧。”

见韩继思意动了,崇祯皇帝开口道:“这都察院里,像那种无能的庸官,钻营投机之流,该罢免就罢免,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

尤其是在京畿一带,派驻到各处的监察御史,那就更是要这样了。

像督仓场、总河、漕运等一应要地,要是让品性不好、能力不足的人,占着位置,那出现问题,该算谁的”

“陛下放心,臣定会梳理好都察院,为国朝分忧”

韩继思闻言,当即拱手表态道。

既然在朝为官了,那谁都想爬上高位,哪怕是韩继思也不能免俗,这样自己的政治主张,才能有相应的权柄作为支撑。

就当下的国朝之中,还是有不少能用一用的官员,在经过自己的梳理,崇祯皇帝也谋定了相应的规划。

治国嘛,搭建官员框架体系最重要,若是连这一基本要求,都不能实现的话,还谈什么治理国朝。

韩赞周从殿外走进之际,见韩继思离去,神情未变,来到崇祯皇帝跟前,拱手道:“皇爷,王尚书求见。”

“宣”

回到龙椅处,准备处理朝政的崇祯皇帝,头也没抬,直接说道。

韩赞周口中的王尚书,乃当朝吏部尚书王永光,从万历朝就开始为官,在天启朝先后出任过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

身板硬朗的王永光,走进文华殿,见崇祯皇帝伏桉忙碌,拱手作揖道:“臣王永光,拜见陛下”

“王卿免礼。”

崇祯皇帝处理着朝政,说道:“王卿此番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朕也有些事情,想与卿家相商。”

作为国朝的天官,管着大明的官帽子,这是何其重要的位置。

“陛下,臣是来规谏的”

王永光的声音响起,叫崇祯皇帝放下朱笔,抬起头来,瞅着王永光那坚定的目光,心里不由得暗道。

真是个倔老头啊。

不用想,肯定是为中旨颁布内阁人选一事。

“韩赞周,给王卿赐座、斟茶。”崇祯皇帝收敛心神,对韩赞周吩咐道,随后撩了撩袍袖,对王永光说道:“王卿,朕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朕却不想听,你可知为何”

“臣不知。”

王永光一愣,不解的看向崇祯皇帝说道。

“原因很简单,朕不想叫一个袁桉,再对国朝有过多的牵连。”崇祯皇帝眉头微蹙,盯着王永光说道。

“先前锦衣卫督办的袁桉,被抓走多少官员,且这些人,都是袁崇焕供出来的,那没供出来的呢

自朕御极登基以来,国朝每年调拨到辽前多少钱粮,有摊派了多少辽饷,可从事实结果来看,平灭建虏事,做的已经不是差强人意那般简单了。

在时下这种局势下,王卿觉得空缺的内阁,若是行廷推之实,又将会生出多少风波,而眼下的国朝,根本就经受不住任何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