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天下一统已经板上钉钉,李素还是在担心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立国过程的法理完美度,他忍不住要在酒席上跟刘备问清楚。
看刘备喝得开心,李素凑过去,向刘备了解一番前阵子战役过程中的细节。
李素拿着酒杯,走到刘备旁边:“陛下,臣此前在寿春,决战前才仓促领兵北上,故而不知朝中近况。有些事儿不问不快,想向陛下确认一二。”
刘备得意地摆摆手:“丞相这是为没有赶上最后围斩曹操而惋惜么阿亮截杀的曹贼,跟你截杀也没什么分别
再说了,贤弟与阿亮、伯起、子龙,任何一路围堵曹贼,都是不可或缺。朕都会重加赏赐的”
李素等刘备说完:“臣已获封十八县,复有何求臣只是听说,最后与曹操决战之前,曹操曾经遣使求和乞降。当时臣不在陈郡,不明谈判细节。
所以臣想知道,最后究竟为何没谈成怎么还是打了起来臣一再劝陛下,我朝有天命眷顾,中兴大汉乃是必然,走正道就够了”
刘备一愣,也有些清醒,也收起了嬉笑之状,正色回答:“和谈之事,朕当时让孝直、子敬参谋,料理应付了,所以没通知贤弟细节。
朕已经知道贤弟担心什么了你是怕朕假意同意了曹操的和谈、结果又出尔反尔、追过鸿沟把已经后撤的曹操斩尽杀绝,对吧
放心,从头到尾都是曹操自己没肯答应朕修改后的谈判条件,还耍诈示弱后撤、想诱朕转守为攻。朕见他背水结阵这种自陷死地的法子都用上了,就成全他
大汉三兴,不但要一统天下,还要以信义示天下人昭告天下,大汉不会因为这是最后一战,就无所不用其极
当年高祖对项羽,确实有些不择手段,毕竟最后鸿沟议和,是高祖出尔反尔,骗退项羽后再追击。朕也不讳言了,也不会因为是高祖子孙,就反正,朕要做得比高祖更好,让大汉根基更稳固长久”
李素听完,这才松了口气。
他毕竟是刚刚才到谯县,第一次了解前一阶段中路战区的很多使者洽谈细节。听说刘备没有搞任何谈判欺诈、盟誓后说话不算,只是曹操自己用计示弱诱敌,最后被歼灭,那就没有任何法理瑕疵了。
毕竟,李素还是很想建立一个重视重复博弈、重视国际信用的世界的。
当年的楚汉之争,确实很多人都可以说项羽残暴不仁,但不得不说,仁慈和信义是两个截然不相干的领域。在守信方面,项羽还是比刘邦可圈可点的。
每个人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就该学习,要对事不对人。而不是简单选边站队、粉谁黑谁。觉得一个人有某一方面不好,就把他所有的禀赋都打倒。
项羽残暴屠戮是没得洗的,“妇人之仁”、舍不得给属下封赏、重用亲信识人不明这些都没问题。
但是项羽这人确实很少搞外交欺诈,亲自答应了的事儿就做,鸿沟之盟签了他就信了,把刘太公和吕雉释放了。
当然也可以说刘邦诈签盟誓是权宜之计,为了救回父亲和妻子,人质到手就毁约。
至于项羽不遵怀王之约、义帝事件,不能说是不守信,因为一开始就不是项羽自己答应的,是怀王要求的,最多说项羽抗命。
不轻易给人封赏、印信在手上把玩得棱角都磨没了也不发下去,这也说明他承诺的事情都是会做到的嘛要是一开始就打算说了不算、最后会连本带利收回来,那干嘛不发
刘邦发官印封王倒是爽快,彭城之战刚惨败的时候,甚至连“谁帮我一起干掉项羽我跟他分享天下”都说出来了。但轻易许诺的结果,是这些异姓王最后还是要找借口杀光的。
刘邦对百姓是仁的,对诸侯是不信义的。
所以人无完人,哪怕是残暴的君主,他如果有守信、尊重盟誓条约的优点,那也应该把这些优点挑出来学。
如今的最终决战,依然是两军非常巧合地先隔鸿沟东西对峙、东军后撤后被西军追击打崩。这些迹象,一度让李素心中惴惴。
好在,最终得知刘备是守信的一方,算是学习了刘邦的长处、但屏蔽了刘邦的背信弃义缺陷。
或者说,是同时学习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点、去其偏弊。
刘备可以堂堂正正给曹操开一个对方不会答应的条件,曹操拒绝,这是没问题的。
谈得成就是谈得成,谈不成就是谈不成。谈不成而追过鸿沟,天经地义,得国极正。
“得国这么正,让大汉多存在几百年,我内心才不至于愧疚。看在陛下诚信的份上,以后依然尽量多帮帮他运筹帷幄,长治久安吧。”
李素心中如是暗忖,也算是一个悬念落地,舒坦了不少。
ps:曹操死后会有一些过渡章节,盘点一下。
还想看的书友只能麻烦你们保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