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先把概念设计当竣工图吹(2 / 2)

至于井壁加固,等彻底解决了板岩层、进入正常钻探再说吧。

自贡的盐井都是很深的,汉末时百余丈的井就很普及了,也就是两三百米,最深的个别能到四百多米。唐宋时能达到八百米,明清更是近千米。

最深的记录,是清朝乾嘉年间,一直挖到道光初年,挖了90年,一口井挖到1100多米深,比西方三十年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挖石油时都深。

西方一直到一战结束1920年代,英国人在委内瑞拉开马拉开波油田,都只挖到1200米;1930年代日本人在大庆找油也只挖到1500米,所以没能发现00米升的油。

这边疑似自流井的废井才刚刚百米,还有得挖呢。李素不可能等着看它出卤,最多就是想办法突破这个最厚实的板岩层,后续慢工细活就交给具体管事的人慢慢来了。

按照汉末的工艺速度,两百米以内的,基本上每月都能挖深七八米到十几米。两百到四百米深之间,会降低到每月四五米。四百米往上,就每月只有一两米了,难度是成倍上升的。

也算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李素在自流井这边督导了半个多月,爆破了两次之后,连砸带挖,居然真的把最难搞的那几丈板岩层突破了。

工匠们重新尝到了齁咸齁苦的砂岩土,虽然还不湿润,但觉得至少方向是没问题的,最终出成果,至少要等南征结束回来了。到时候情况够好的话能比现在再深二十几丈。

在自流井这边暂时没有取得决定性成果,但这十几天李素也没白留,因为贡井那边在后续量产、磨合的过程中,也鼓捣出了一些有用的、可以便于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的好东西。

原来,是李素让人用足够长直的水力锻压铁棍,配合齿链传动的脚踏机构,终于造出了“人力脚踏式镗床”。

这玩意儿技术含量不高,比缝纫机都至少容易一个时代,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米兰人就会用了,制造武器铠甲时都用得上。毕竟只是一个旋转的轴加上一个刀头罢了。

刀头固定不转工件转的话,那就是车床。刀头跟着轴转、工件不转的话就是镗床。

文艺复兴的脚踏式车床,只能车车木料,也就是跟后世车珠子的简陋机器差不多,加工金属肯定是不行的。这年代也没有给刀具加冷却液的操作,切硬东西很容易摩擦烧红崩刀。

但李素也不需要他们加工金属,他只是为了实现“不砍断竹子把竹节镗掉”,所以这种脚踩车木棍的破机器刚刚够用,竹节本来就薄,也不是很硬,钢刀转起来很容易扎破。

这机器一出现之后,工匠们试了试,虽然一开始镗破了几根竹竿,也镗崩了好几套转刀。但后来想了个办法,把竹筒灌点水,稍稍往下斜,竹节那头低一些,好让刀刃转过去的时候沾到水,润滑冷却,果然成功吧竹节镗掉了。

如此一来,李素就可以用整根毛竹做燃气管,接口的数量也大大减少,原本几尺接一下现在变成几丈甚至十几丈接一下。

水冷镗的缺点当然也有,就是刀容易锈蚀磨损,但这都是小问题,李素后续让人用当磨刀油的植酸油来冷却,不过只能稍微加一点,毕竟植酸油贵,慢慢磨合总能找到最佳办法的。

如此一来,李素“降本增效”解决了贡井煮盐的规模化问题后,还顺带鼓捣出了“可以车木头和竹子”的原始脚踏车床。虽然暂时看不出有什么重大价值,也总归是聊胜于无。

七月十五日,已经不能再为盐务拖延的李素,行色匆匆跟陈实告别,然后带着亲兵、拉了几十船椒盐,去朱提县适应气候,准备南征。

李素这人从来不会拿自己得健康开玩笑,说要提前个把月适应南中的气候、缓解水土不服,那就必须足额时间保证。而且到了朱提之后,李素怎么也得休闲静养一阵子来适应,不能直接一落地就办公。

考虑到自贡井盐的增产进度比他预想的还要慢,李素觉得还是得稍微打肿脸充胖子一下,明明只做到了三分,吹牛也要吹成十分,这样才能对缺盐的南蛮造成最大的诱惑。

“要不提前假装宣传自贡打出了带火气的自喷井,可以不用人打卤,卤水就自动喷出来,还自带火气煮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去朱提的船上,李素琢磨着怎么提前画饼吹牛。这提前吹的力度,比后世那些初创公司的老板拉风投时都狠了。

:。:x

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