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 24 章(1 / 2)

第二日, 李迟苏果然进宫了。让赵栖没想到的是,和他同行的还有自己期待已久的原书主角赵桐。

据说, 赵桐是今日一早到的京城,连口水都没喝就直接进宫了,在宫门口偶遇了李迟苏,两人才一道请求面圣。

萧世卿听说后,意有所指道“他们碰得还真巧。”

赵栖问“丞相的哥哥意思是, 他们是故意凑到一起的”

萧世卿“淮王大概是担心自己独自进宫会受到你和太后的刁难,故特意等昭南王一同进宫。有昭南王在, 你们对他的关注自然有限。”

这确实像赵桐做事的风格,三思后行, 一步三算。

一名太监来报“皇上, 丞相。淮王和昭南王正在慈安宫给太后请安。太后要在慈安宫设宴为两位王爷接风洗尘,请皇上和丞相一块赴宴。”

萧世卿用手虚推着赵栖的背,“走了。”

“丞相哥哥先去吧,”赵栖道,“朕还有点事儿。”

“什么事”

赵栖有些不好意思,“哥哥忘啦, 李迟苏他在春风阁见过朕。”

萧世卿“”

“虽然朕上妆前后有一些差别, 但为了以防万一, 还是伪装一下比较好。”

萧世卿看着他,“你想怎么伪装”

慈安宫内, 李迟苏向温太后献上了他从南州带来的礼十盆颜色稀有, 造型别致的牡丹花。

“这花的颜色实在是好看, ”温太后含笑道,“五颜六色的,哀家之前还未见过豆绿色的牡丹呢。”

李迟苏笑道“臣听父王说过太后闲暇之时喜摆花弄草,故耗费数年,寻得这十盆牡丹。”

温太后点点头“昭南王费心了。”

两人说话的时候,赵桐安静地立在一边,脸上始终带着大方得体的微笑。

云岫上前道“太后,皇上和丞相来了。”

温太后看向李迟苏“可算把他们等来了。”

赵栖走进殿内,就见温太后身后站着两个男子一个是他见过的李迟苏,墨绿色的衮龙袍穿在他身上丝毫不显庄重禁欲,反是风流尽显,风度翩翩;而另一个就是赵栖的宿敌,赵桐。

身为原书的主角,赵桐的颜值肯定是在线的,五官清俊,温文尔雅,让人心生好感,难怪能收服那么多的人心。

赵桐和李迟苏双双跪地行礼,赵栖绷着一张脸“起来吧。”

“皇上”温太后盯着赵栖的脸,“你怎么突然,长胡子了”

萧世卿极轻地笑了声。赵栖抬手摸了摸刚贴上去的胡子,“朕觉得这样比较有阳刚之气。”

温太后显得极为茫然,“可是你昨儿来给哀家请安的时候还没有”

赵栖赶紧转移话题“哎,这些花是哪来的,还有一盆菜待会要在宴席上炒了吃吗”

温太后忍俊不禁,“皇上,这是牡丹花。”

“啊”赵栖难以置信道,“还有绿色的花啊。”

李迟苏弯唇一笑,看着赵栖的同时眼中闪过一丝困惑。这应该是他首次见到成年后的皇帝,可为何他会莫名的熟悉感。

不去看那两撇胡须,少年皇帝长得十分清秀可人,肤色是常年养尊处优才能养出来的白皙;加上胡须后违和之外还显得颇为古灵精怪。

总而言之,皇帝是个小美人。而只要是美人,他都能记住脸。

萧世卿见李迟苏眨也不眨眼地盯着赵栖,道“听闻昭南王阅尽天下美人。不知道京城的美人和南州的美人,哪个更胜一筹”

李迟苏把目光从赵栖身上移开,“自然是各有各的好。南州的姑娘活泼烂漫,京城的姑娘温柔体贴,本王都很喜欢。”末了,他又道“说起来,本王也听闻萧相风华绝代,贵不可言,为大靖第一美男子。今日有幸得见,果然是不同凡响,让人自惭形秽啊。”

萧世卿似笑非笑“彼此彼此。”

赵栖捂嘴偷偷笑着,商业互吹真是什么时候都能看到。

赵桐看着萧世卿,眼神里有几分欲说还休,“丞相这一年可还好”

萧世卿漫不经心道“好。”

赵桐温润一笑,“那本王便安心了。”

“淮王为何只问丞相好不好,不问朕好不好”赵栖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难不成,丞相在你心里比朕还重要”

赵桐垂下眼睛,“臣弟不敢。臣弟在北境每时每刻都在遥祝圣安。”

这回答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但赵栖心里很清楚,赵桐在封地是每时每刻都盼着他早点凉凉。

温太后道“既然人都到齐了,便开宴吧。都是自家人,不必拘礼,当成寻常家宴就好。”

这场“家宴”表面上还算是宾主尽欢。正如萧世卿所说,有李迟苏在,温太后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赵桐身上。赵桐虽然身处席中,却像是一个透明人,这也是他想要的效果。

席间,温太后提及高祖皇帝和老昭南王义结金兰之事,打趣道“昭南王年纪不大,辈分倒不小。若是认真起来,皇上都得唤你一声小叔呢。”

赵栖被酒呛了呛,“母后”

李迟苏觉得赵栖的反应挺有意思,道“如果能听皇上唤我一声小叔,臣死而无憾”

萧世卿淡淡道“皇上是天子,无论与谁,都只能有君臣之礼。”

赵栖忍住了翻白眼的。萧世卿帮他说话他有点感激,不过那个逼他叫哥哥的人是谁啊,居然还好意思说什么君臣之礼,真是生命不息,双标不止。

李迟苏饮了一杯酒,眼中的醉意不知是真只假,“丞相对皇上会恪守君子之礼么。”

就连赵栖都能听出这话在暗指萧世卿僭越,更别说席间其他人了。

萧世卿的表情难辨喜怒,反问“昭南王觉得呢。”

李迟苏笑了,“本王常年在南州封地,如何会知道丞相和皇上的事。”

“昭南王既然知道这是我与皇上的事,又何必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