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军事实力一直不是很强大,齐国商业发达,国人并不崇尚武力。</p>
当年齐桓公称霸时也并非以武力服人,更多的是借助尊王的号召以及齐桓公个人的人格魅力。</p>
而这些优势在齐桓公死后就消失了,并无法传承下去。</p>
可想而知,齐国在齐桓公死后一直忙于内斗,等到朝政稳定下来时,晋国与楚国的实力已经超过了齐国很多,齐国早已丧失了延续霸业的机会。</p>
齐侯杵臼韬光养晦了三十年,整整三十年,这才让齐国恢复了元气,并雄心勃勃的准备以伐吴的机会,恢复祖宗的霸业。</p>
“来人!到阵前喊话,寡人要与吴子阵前一会!”</p>
“诺!”</p>
在杵臼的命令下,一辆兵车顿时轰隆隆的来到两军阵前,由于竖着白旗,又是一乘战车,所以吴军的方阵那边并没有射箭杀人。</p>
“齐侯邀吴子阵前相会!”</p>
“齐侯邀吴子阵前相会……”</p>
战车上的士卒吆喝了几声,便又折返,回到自己的方阵中。</p>
“大王,齐人大不敬!可恨!”</p>
“事已至此,大王又何须与齐人阵前相会?干脆杀过去,生擒齐侯!”</p>
“对!生擒齐侯!”</p>
庆忌身边的将领都是一股义愤填膺的模样。</p>
群情激奋!</p>
齐侯杵臼将庆忌称之为“吴子”,的确没有错,但是显得不大敬重。</p>
吴国是周天子册封的子爵国君,位列诸侯,但地位有点低,基本上跟楚国、钟吾国和徐国等国家是一样,远不及中原列国动辄公、侯的爵位。</p>
而庆忌的王号,那是自封的,在吴王寿梦时,吴国始称王,但周天子和中原列国都不予承认。</p>
只不过,如果要表示敬重,一般的诸侯是不会将庆忌称之为“吴子”,而是“吴君”,即吴国的国君的意思。</p>
当然,现在吴国跟齐国是敌人,杵臼没有对庆忌直呼其名,这已经是给了面子的。</p>
推翻商王朝后,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p>
众所周知,公爵要比子爵高贵,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悬殊。</p>
让人奇怪的是,周章作为吴国第五代君主,吴太伯之后,只封为“子”爵;而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国的开创者,却被封为“公”爵。</p>
两人都是吴太伯之后,为什么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p>
西周时期,按严格来说,只有公、候、伯、男四种爵位。</p>
公是一种荣誉性质的称呼,先代王室的后裔都可以称“公”,因此西周出现了八大公爵。</p>
侯是一种武官的尊称,后来演化成诸侯的称呼;伯是家族领袖或地方首领常用的称呼。</p>
侯、伯有时可以混用,没有谁比谁高贵!</p>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崛起,《史记》记载,“政由方伯”。</p>
这里的“伯”是老大的意思,这段时期的“伯”比“公、侯”都要吃香。</p>
男爵属于小首领的称号,古籍中有子男为一等之说。</p>
至于子爵,对象一般指的是蛮夷,西周时期周天子强大,不需要分封子爵,可是到了春秋,周王室衰弱,诸侯国为了与蛮夷沟通,便有了“子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