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莫非还想临老入花丛(2 / 2)

更可恨的是那位梁元帝,侯景之乱时,他爹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当时还是湘东王的他手握重兵,虽然没有积极勤王,却也不是不能理解他的做法,皇位之争本就白骨累累,失败了只能怪自己本事不济。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的他,江陵被围城时,竟然命舍人高善宝放火焚烧图书典籍十四万卷,包括从建康为避兵灾而转移到江陵的八万卷珍贵典籍……东晋时只有三千零一十四卷,刘裕攻占长安时,从后秦收到四千卷古书,又从各地断断续续收集,共有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书。他爹又又努力奋斗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才积攒到了八万卷。</p>

而他焚书的原因可笑之至,理由是读书太多才至今日之祸……史称江陵焚书。</p>

“蜀山藏书之丰,堪称大唐之福,后世百代之福。”虞世南轻轻顿了下手杖,幽幽感叹道。“王爷,扬州离洪州和川蜀之地更近,竹纸的生产和运输也更加便利。”</p>

“他们比对过,宣州青檀皮所做之纸,润墨性好,不易变色,且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等特点,比竹纸更适用于抄录典籍珍藏。”李元婴温声细语地解释道。韦三郎是块万能牌好砖,不光哪里需要哪里搬,还能随时背起任何一口锅。</p>

“校书郎冯承素笔势精妙,萧散朴拙,有王右军之遗风。阿兄的意思是由你们两位监督校验,他带着一批人,专用宣纸抄写典籍,分存几处,以免后世再出现江陵焚书的人祸。”</p>

李二凤能成为千古一帝,后世帝王学习和仰慕的典范,不可能是浪得虚名的花架子。教员说他稍逊风骚,说实话,某是举双手双脚赞同滴。他写诗的资质与他打仗的天赋相比,真的真的是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河伯未见北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是抄录典籍之事的功德,远远超过写出几首传世诗作……种花家之所以能一次次从废墟中站起来,只因文脉从未断过,那是一条隐形的脊梁,刻在血脉之中的隐形脊梁。</p>

虞世南和欧阳询相视一笑,叉手行礼,异口同声而又坚定无比地说道:“唯唯。”</p>

……</p>

“你是说虞世南来了扬州?”刘洎难以置信地抠了抠耳朵,看着眼前的奸佞小人许敬宗,“他今年八十有六还是八十有七了?陛下怎么可能同意!你莫要胡说八道!”</p>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南梁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为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更是官至中书侍郎。他与兄长入大兴城……如今的长安,名重一时,被比作西晋时的二陆,以那些南渡世家与他们兄弟之间的牵扯,怕是有些话就不好说出口了。</p>

“欧阳公同行。”许敬宗端起茶盏,没有喝。</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