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邵《辨经》一(1 / 2)

《辨经》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汉朝末年,由于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解体,人心向世俗的泥潭滑落。正所谓“治世用其德,乱世用其才”,西汉以来以道德取人的选材标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而人的才情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的需要和品评人物风气,《辨经》就应运而生了。

《辨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融合了儒、道、法、名、阴阳诸家的思想,将传统的识人之术加以客观分析,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该书共分十二章,从多方面论述了识人选材的重要问题。

一、从人的体貌、禀赋、道德、职业等方面将人材为分兼德、兼材、偏材三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人材的特点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

二、从观察选拔人材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观察选拔人材的过程、困难和各种方法的得失。

三、《辨经》还建立了自己的论人标准,认为人物品评当以“中庸”为上,“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

《辨经》,也被奉为“识人宝典”,以至有人这样评价《辨经》:

帝王以《辨经》得天下,

将相以《辨经》得长久,

商贾以《辨经》得富贵,

常人以《辨经》得朋友。

《辨经》之为用,可谓大矣!

《人物志》正文及译文 刘劭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译文: [圣贤所赞美者,首先在于耳聪目明。耳聪目明之最可贵者,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能了解人之是否诚实、是否有智慧,则能使各种人材各有适当位置,从而各种业绩即可振兴。]

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译文:

[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便编订下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言辞;阐发《诗经》之情志,便分别出风俗雅正之事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的《礼》、《乐》制度,便考订出六经中可资应用而恒常不变之道理;身为君王,便须选用杰出而清逸之辅佐人材。此皆为用来使各位贤德之材得以畅达而且完成上天之功业。]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於求人,获安逸於任使者哉!

译文:

[上天之功业完成之后,便能同受应得之名与恰当之荣誉。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著称,帝舜凭借升用十六贤材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垂钓渭水之姜尚受到人们尊重。由此论之,圣人振兴道德,谁不是在寻求贤人方面用其耳目心思?谁不是从任用贤人获得安宁闲逸!]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不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译文:

[因此,孔圣仲尼无应试机会而无门路可以攀援升用,尚且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定门人弟子,广泛议论各种人材而区别为三等。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之德行,崇尚据于德行以勉励达道之论。训示“爱好仁德而不学则愚昧,喜欢求知而不学则飘荡无根,崇尚诚信而不学则害人,重视直率而不学则刻薄,强调勇武而不学则成乱,偏求刚强而不学则轻狂”六种受蒙蔽之害,以防备偏至之材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狂者与有所不为的狷者,以通晓不及与过分之材。疾恨憨厚却不诚实,以晓明似是而非之难以确保。又说:察明人所安心之地,观察人做事之途径,以了解其平时立身处世之品行。对观察人物,如此详备。]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译文:

[因此,斗胆依照圣人教训,记述论定各种人物,希望借此弥补遗失,连缀易忘之理,但愿识见广博之君子,剪裁审视其中之义理。]

〈九徵〉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译文:

[成就人物之根本,出于情感与本性。情感与本性之义理,极为微妙而幽隐,若非圣人之明察,谁能得其究竟?]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译文:

[大凡有血气之人,无不含容元气太极而成其资质,秉承阴阳而确立其本性,体现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显现其形体。一旦有其形体资质,便可以就此而探求。]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聪明。

译文:

[大凡人之资质量度,以中和为最可贵。具有中和之资质者,定然平和、淡泊而无偏颇之味,因此能够调和而成就五种人材,变通转化而符合节律。因此,观察人之资质,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耳聪目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於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译文:

[耳聪目明,是阴阳之精华。阴阳清正而和融,则内心睿智而外表明达;圣人淳朴而光照人寰,能够兼有睿智与明达之美,可知微妙之玄机,亦可知显露之事理,若非圣人,无人能够达到此两方面。因此,明达之士,通达动态之机理,而不见其内在之玄秘;玄秘深思

之人,认识到静态之本原,而难察变幻迅捷之情事。犹如火光、天日光照其外,而不能照见自我;金镜、水面能映像于其中,而不能放光芒以照其外。二者之义理,大概是阴阳之区别。]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译文:

[若要量度其人之才能资质,可由五物察究。此五物之征兆,亦各自显露于其形体。在形体之中,骨骼属木,筋脉属金,气息属火,肌肉属土,血液属水,此骨骼、筋脉、气息、肌肉、血液五物,正是木、金、火、土、水五行之形象。五物之实体,各有所助益。因此:

骨骼直正、温润而柔韧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为仁之资质。

气息清淳、端正而舒畅者,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是礼之根本。

肌体端庄、匀称而不虚者,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是信之基础。

筋脉有力、劲挺而精秀者,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是义之标准。

气色调和、平正而顺畅者,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是智之本原。

五种资质源于本性而不变,因此叫做五常。]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译文:

[五常各有不同,依次体现为五德。因此:

温润、直正而驯服、刚毅,是木之德。

刚健、充实而博大、坚毅,是金之德。

质朴、谦恭而可塑、顺物,是水之德。

宽容、严密而能容、可立,是土之德。

简约、条畅而明确、疗病,是火之德。

即使形体多变而无穷尽,仍然会依据五种资质而存在。因此,其刚毅、能容、简明、稳正之表征,显露于形体容貌,呈现于声音表情,发散于情感气味,各自依照其形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

直容之动,矫矫行行;

休容之动,业业跄跄;

德容之动,顒顒卬卬。

译文:

[因此,心地与资质光亮、直正,其仪容则强劲而稳固;心地与资质美善、果决,其仪容则精进而勇猛;心地与资质平和、顺物,其仪容则安宁而闲逸。仪态变动而形成容色,各自有其仪态气度: 直正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勇武出众而健步刚强; 美善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强健可畏而步若飞扬; 合德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庄yan肃穆而令人敬仰。]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徵,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於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译文:

[容色发生变动,由心田之气息引发;心田之气息的征兆,即表现为声音的变化。气息相合而成为声音,其声音与律吕节奏相应和:有和谐平淡之声音,有清新流畅之声音,有迂徐悠长之声音。声音由流畅之气息而形成,则其效果表现于相貌表情。因此,真诚之仁者定然有温和宽容之表情,真诚之勇者定然有慎重奋发之表情,真诚之智者定然有开明通达之表情。]

夫色见於貌,所谓徵神。徵神见貌,则情发於目。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

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

异於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

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徵也。

译文:

[表情体现于相貌之上,即是心神之表征。心神之表征表现于相貌之上,则情感由目光表露出来。因此,仁者目光之精神,诚实而端正;勇者胆气之精神,光亮而强盛。然而此皆偏重某一方面而有很高造诣之人材,因其是以偏胜之性为资质者。因此偏胜之资质不能精要,则其事不能成功。因此,能直而不能柔则过于质朴,能刚劲而不能精要则过重武力,坚定而不端正则愚蠢,任气而不能清正则迂阔,畅达而不能平和则飘荡。因此,适中不变之资质,与以上各类人材不同:五常完全具备之后,以平淡之气味加以包容;五种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显露于外。因此,目光之神采有五种光辉相交映。因此说:万物产生则有其形体,形体形成则有其神气精灵。能知其神气精灵,则能通达天理本性之究竟。本性能通达,便可知以下九种资质之表征。]

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明暗之实在於精,勇怯之势在於筋,强弱之植在於骨,躁静之决在於气,惨怿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仪,态度之动在於容,缓急之状在於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徵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译文: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勇敢与怯懦之情势在于筋脉,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情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此九种资质有所背离,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译文: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因此,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重;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中庸是圣人之所重。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具备一种品德之表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徵,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於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译文:

[容色发生变动,由心田之气息引发;心田之气息的征兆,即表现为声音的变化。气息相合而成为声音,其声音与律吕节奏相应和:有和谐平淡之声音,有清新流畅之声音,有迂徐悠长之声音。声音由流畅之气息而形成,则其效果表现于相貌表情。因此,真诚之仁者定然有温和宽容之表情,真诚之勇者定然有慎重奋发之表情,真诚之智者定然有开明通达之表情。]

夫色见於貌,所谓徵神。徵神见貌,则情发於目。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

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异於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徵也。

译文:

[表情体现于相貌之上,即是心神之表征。心神之表征表现于相貌之上,则情感由目光表露出来。因此,仁者目光之精神,诚实而端正;勇者胆气之精神,光亮而强盛。然而此皆偏重某一方面而有很高造诣之人材,因其是以偏胜之性为资质者。因此偏胜之资质不能精要,则其事不能成功。因此,能直而不能柔则过于质朴,能刚劲而不能精要则过重武力,坚定而不端正则愚蠢,任气而不能清正则迂阔,畅达而不能平和则飘荡。因此,适中不变之资质,与以上各类人材不同:五常完全具备之后,以平淡之气味加以包容;五种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显露于外。因此,目光之神采有五种光辉相交映。因此说:万物产生则有其形体,形体形成则有其神气精灵。能知其神气精灵,则能通达天理本性之究竟。本性能通达,便可知以下九种资质之表征。]

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明暗之实在於精,勇怯之势在於筋,强弱之植在於骨,躁静之决在於气,惨怿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仪,态度之动在於容,缓急之状在於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徵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译文: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勇敢与怯懦之情势在于筋脉,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情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此九种资质有所背离,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译文: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因此,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重;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中庸是圣人之所重。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具备一种品德之表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明暗之实在於精,勇怯之势在於筋,强弱之植在於骨,躁静之决在於气,惨怿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仪,

态度之动在於容,缓急之状在於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九徵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译文: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勇敢与怯懦之情势

在于筋脉,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情

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

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此九种资质有所

背离,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

,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

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译文: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因此,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

重;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中庸是圣人之所重。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

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具备一种品德之表

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

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囗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译文: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明平淡,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译文:

人主之德为何不在其中?人主之德,乃是聪明平淡,兼备各种材质之能,却不担任具体事务之人。因此,人主之道确立,则十二种材

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此谓之人主之道得以立而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官员各定其位分,因而太平得以实现。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与某一种材质者偏好

相同,则此一材质者得到权势,其他各种材质者之职责必然不能得以重视。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囗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译文: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明平淡,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译文:

人主之德为何不在其中?人主之德,乃是聪明平淡,兼备各种材质之能,却不担任具体事务之人。因此,人主之道确立,则十二种材

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此谓之人主之道得以立而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官员各定其位分,因而太平得以实现。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与某一种材质者偏好

相同,则此一材质者得到权势,其他各种材质者之职责必然不能得以重视。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囗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译文: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明平淡,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