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7)(2 / 2)

西汉宣帝时期,先零羌等部发动叛乱,进犯边塞,攻打城镇,杀害官吏。此时的后将军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宣帝认为他年纪大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乱时,赵充国回答说:“没有能超过我的人啦。”宣帝所遣使者又问:“将军估计一下羌兵现在的情况怎样,我们应当派多少兵去?”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亲眼一见。战争的态势是很难在远离前线的地方预估的,我愿意立即赶赴金城前线,据实地以绘制军事地图,依敌情而拟定攻讨方略,一并上报陛下。但是先零羌是个小部族,它违背天意而发动叛乱,离灭亡之日不远了。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务交给我,不要再为此事担忧了。”宣帝听后笑着说:“好!”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集结了万名骑兵以后,便打算渡过黄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击,因此就于夜间派遣三校部队悄悄首先渡过黄河,渡河之后立即安营布阵。等到天亮的时候,汉军依次全部渡过了黄河。他们发现有几百羌族骑兵出入于汉军附近。赵充国对将士说:“我们的人马刚到,因疲乏不能出击驱赶羌兵。这些羌兵都是一下难以战胜的骁勇骑兵,且又怕他们是引人上钩的诱兵。打击敌人是以全歼有生力量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贪图的。”于是,他下令汉军不得随意出击。其后,赵充国派遣骑兵到四望狭进行侦察,没有发现敌兵,于是乘夜率军进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挥官,说:“现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会用兵的。假使他们派出数千兵扼守四望狭,我们的部队还怎么能进得来呢!”赵充国用兵打仗的特点是,往往把派员到远处侦察敌情作为重要任务,行军时必定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必定构筑坚固营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用兵谨慎持重,关心爱护士卒,每次都是先制定作战计划之后,再投入战斗,所以他把先零人的叛乱很快平定了。�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泽战

原文: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其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当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围之寇。法曰:“历沛历圮,坚舍环龟。”

译文:凡是行军作战,当遇到沼泽地域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域时,应当加速前进,尽快通过,不能在这些地方停留。如果迫不得已,或因路途遥远,或因夜幕降临,实在无法离开此地,那么,宿营时必须选择四周低而中间高的“环龟”之地,并根据此地形特点布列成圆阵,以便于四面迎击敌人的进攻。此种宿营布阵的好处,一是可以防止洪水淹没,一是可以防备周围的敌人突袭。诚如兵法所说:“行军经过沼泽、水毁地域而一旦宿营于此时,应当坚守在形似龟背的高冈之处。”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唐,高宗命以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北上讨伐。(次年三月)当李军进入突厥境内的单于都护府北界时,夜幕已经降临,部队安营扎寨、挖掘堑壕已经完全就绪后,裴行俭突然改令部队立即迁到高冈为营。有的将领报告说:“将士们刚刚安睡,不可再惊动他们了。”裴行俭执意不从,执意命令部队移往高冈处安营。等到深夜,风雨雷霆突然大作,李军原来设营地方,顷刻间便是一片汪洋,水深竟有一丈有余。众将士亲眼目睹此种惊涛骇浪的突变情景,无不惊叹侥幸。因此问裴行俭怎么知道天要刮风下雨,行俭只是笑着说:“从今以后你们只听我指挥就行了,不必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争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

译文:凡是对敌作战,如果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机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遇到敌我双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如果敌人已经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测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抢先占领那里,但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会切断陇道,动摇民心,这是对整个国家都不利的。”司马懿听完郭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淮于是挥军迎击之。过了几天,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只有郭淮看出诸葛亮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以此诱使魏军前去应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遂发起进攻,但因郭淮预先做了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