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深思熟虑寻新友(上2)(1 / 2)

真摘星拿月 鲁西华 5491 字 1个月前

“视频的背景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会议目标是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它是在你们所谓联合国于今年提出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全球性会议,每隔几年就会在不同地点举行。”鲁西华稍微介绍了一下视频的大致背景。

“有人知道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信息吗?”智者发问了,不能老靠着仙人来为大家解释地球上的事啊,华夏一帮子官员、专家都是吃干饭的吗?

“这个我们环保局知道一些大致情况~”大家回首一看,原来是国家环保局的同志。1988年,国家环保局从原国家城乡建设环保部单独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局,现在只是一个正厅级的直属单位。

“这个公约现在还只是一个意向性的草议,联合国之前还在召集各国讨论,目标是将地球大气内的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该水平上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不会发生。”环保局局长大人满头大汗,正厅级的他,如果不是属于国务院直属部门,今天根本没有资格站在这里参与历史。

鲁西华点点头,“不错。作为工业化文明的象征,那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于二氧化碳,本真人认为大家都不会陌生吧,你们都是它的制造者。”

“哈哈哈哈~”不少人笑了起来,现场的气氛总算没有这么凝滞了。

“二氧化碳是大气当中一种微量成分,它是以pp为指标存在的。同时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假如没有二氧化碳,我们目前地球上的平均温度只有零下16c,现在地球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5c,也就是温室效应提高了31c。假如没有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生物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没有二氧化碳,也就是没有光合作用;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存在。所以说二氧化碳对于地球来说,是必须要有的一种气体。”环保局的局长到底还是理工科出身,基础的知识没有忘记,一些常识张口就来。

鲁西华接着说道,“二氧化碳的浓度是一直在变化的,在崇尚所谓科学的后世,西方文明为了限制华夏的快速发展,就把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一种武器来对华夏精英和媒体洗脑。这就是这段视频的来源,精英因为西方的故意宣传,导致将矛头对向了祖国。”

画面之上,一位女主持人和一位花白头发的科研工作者相对而坐。

“女的是那边第一官方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男的是那边华夏科学院的丁院士。”鲁西华补充了一下。

女主持人:这次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尖锐和激烈地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院士:问题很简单,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的二氧化碳。

女: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又是什么?

丁:简单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问题是同能源问题连在一起,同你的国家发展问题连在一起。所以说争半天,就是我还能排放多少,我还能使用多少能源。

女:您的意思是说,这个排放权意味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权利?

丁:这个是肯定的了。

女:这个排放权对于普通的国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丁:意味着生活的改善,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你的福利能不能够进一步地增加,企业、工厂能不能继续开下去,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将来会不会失业。

女:大会强调的2c是怎么来的呢?

丁:这个2c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用计算机算就是相当于算命先生的那个水晶球。他不会去考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升温和降温时候的那些变化。他就用计算机算,算完了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假如升温两度,就会产生多少物种的灭绝。这个事情是英国人有一个研究小组做的,莫名其妙得出来这个结论后马上变得很流行了。流行以后,就摇身变成一个价值判断了,我们不能让它再增温了。

女:如果它模拟计算出来,这一切是可信的话,那不也是一个依据吗?

丁:那只是一种计算结果,不是事实,你怎么知道它就可信?

女:我们几乎是信仰实验室里所有依据数据计算出来的。

丁:它不是实验室的结果,是实验室计算机的结果,模拟计算出来的,你怎么就认定它是可信的?

女:丁院士,对于模拟数据,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给我们的印象是因为这样一个研究的组织,它也是各国的科学家在一起拿出一份报告。而且也是因为有了这个报告作基础,全世界的国家才会到那儿去开一个气候的大会,所以给我们的印象,它是得到了世界主流科学界的认同的。

丁:科学家有主流吗?科学家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

女: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要求啊~

丁:它有一个总量,8000亿吨,给发达国家定了一个量,剩下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人均排放权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而1900-2015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是发展中的754倍。

女:是不算过去的,而且发达国家率先减了80。

丁:减排说起来好听,但发达国家排放基数是发展中国家的48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陷阱。如果是今后的排放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国际上的限制的话。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非常稀缺的商品。就是你想要排就有可能得买。你要不够排你就得买。如果是你承认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或者叫排放权是一种稀缺商品的话,那么8000亿吨里面蛋糕分配的过程当中就是真金白银的财富,多分一点,少分一点,是多大的利益?!

女:当然我们也看到有发达国家的首脑在当时就表达了比较强烈的意见,他会认为说我给我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丁:那当然是不行,你定指标就是你自己定切蛋糕的大小。那我也可以自己定:我以后的排放,我人均排放跟你一样多,这我不过分吧。我历史上比你少排很多吧,今后40年的排放,我跟你一样多。或者华夏说得更直白一些,我从1990年到2050年,我的排放只需要你的人均排放的80就行,那行不行?

女:那他会觉得说华夏是一个人口大国,你这么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了。

丁:好的,那么我就问你了,华夏人是不是人?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了,为什么同样的发展,一个华夏人就应该少排?你这个算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

女:它现在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说贫富,常规都是以国算。

丁:这就是在耍流氓了,那我没必要跟你算,摩纳哥多少人,我们华夏跟摩纳哥比?讲不讲理了?

女:这里的常规指的是碳排放大国,排放量大的按照国家计算。

丁:可以,我可以承认我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能排多少?你发达国家你要排多少?你们倒是好,先为自己分配了一个数,你这个减排80就是分配了一个数了?你是把你分配的大,给我们分配的小,是不是?那我就说,我们如果是一样的行不行?根据g8的方案,27个发达国家取走的是多少?取走的是44。他多少人口?他27个国11亿人口,余下的55亿人,分56的蛋糕,你说公平不公平?

女:我看到大会的方案也提出了7个不同方案。欧美拿出了方案,你们为什么不接受?

丁:这七个方案有一个是公平的么?既然不公平,华夏为什么要接受?

女:您现在是直接指责?

丁:对!为什么不能?科学是可以批评的,如果你承认你是科学,你就要承受人家的批评,我在《华夏科学》写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评!

女:我看到您的措辞其实是很激烈的~

丁:非常严厉!

女:有这么严重么?

丁:非常严重!如果告诉你,真按照这个方案执行,2020年后华夏每年将要花一万亿华夏币去向别人买排放权,你怎么想?你还觉得它公平么?华夏要不要发展?华夏人民要不要生活?

女:科学家在谈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合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