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王振陷害李时勉(1 / 2)

大明正统1442 回首风流 3614 字 2个月前

京师八百里加急将俩封奏疏交到了朱祁镇的手中。

朱祁镇一看猛地皱眉,深吸两口气,将心中的怒火给压了下来,暗道:“王振做事,怎么这么不知道分寸?”

这一封奏疏却是王直呈上来的。

还有一封是南镇抚司指挥使铁忠的,把北镇抚司的马顺和王振所有动作一丝不差的告诉朱祁镇。并且还在秘密监视。

至于铁忠为什么不插手,没有朱祁镇的命令,铁忠不能动用南镇抚司一兵一卒,只有监视之权。

内阁大臣有一个特权,就是密奏。

不通过司礼监,直接到皇帝的手中。

朱祁镇看到这个密奏的时候,首先就感到了一种被冒犯的愤怒。

原因无他,想想就知道,在朱祁镇接到王直密奏之前,朱祁镇没有收到这一件事情,任何一个奏折。

虽然朱祁镇在外,不可能将奏折全部送到朱祁镇这里,故而送到朱祁镇这里都是目录与节略,也有少数朱祁镇特别关注的问题。

但是王振很明显将一些关于这一件事情的奏折,给隐瞒下来了。

其他的事情,朱祁镇尚且能容忍,但是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是万万不可能容忍的。

虽然有锦衣卫东厂,但是特务机构不能代替行政机构。所以他最大的消息渠道,还是百官上奏,还有召见大臣。

这个渠道在司礼监手中捏着。

而东厂更是与王振关系密切。朱以扩在宫中已经很边缘化了。

如果不是朱祁镇觉得王振亲厚。朱祁镇早就不能忍受了。

朱祁镇说道:“传令下去,将步卒留下,其余人跟随朕快马回京。”

朱祁镇自幼弓马骑射,骑马回京,也是轻轻松松。

宫中而今有三个山头,第一个山头就是王振,王振借助皇帝之威,无人能抗衡,第二个是曹吉祥,将东厂死死的握在手中,虽然不能对抗王振,但是自保的力量还是有的。

第三个山头,就是皇后的。

太皇太后将自己的班底留给皇后,特别是一些老女官,她们协助皇后管理后宫,这一片王振不能也不敢伸手。当然了零零星星的不算山头的小势力还是有一点,比如说郕王身边的人,皇太后身边的人,朱祁镇身边的张环等小太监,这些人连王振等闲不会去得罪,但是他们也不敢得罪王振。

王振与曾经的下属曹吉祥之间互相看不顺眼已经很久了。

王振倒是于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关系甚为亲密。

毕竟朱祁镇登基之初,因为没有实权,所以对锦衣卫东厂关注很高,让他们到处设立暗桩,从明里暗里调查情报。

有太多的事情都在宫外做的。

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做事,都能找出问题来。有时候进门先迈左脚都是错,先迈右脚也是错。

搞情报哪有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

纵然大明朝廷的吏治不错,整个大明朝,也不过是有几十个人能一点也挑不出错来。

真正的道德君子。

曹吉祥见此架势,哪里不明白,王振哪里是去查案,而是来查自己的。

曹吉祥见状,先去找皇后。

但是钱婉儿不大了解这里面的猫腻,不过她更相信王振,不仅仅是王振对她比较恭敬,还有朱祁镇留行之前留下的话。

于是钱婉儿说道:“曹公公稍安勿躁,等陛下回来再说不迟。”

曹吉祥还能说什么,但是他有感觉,王振是决计不会让他活着等待朱祁镇回来,而且即便他能等到朱祁镇回来,又能如何?

只要王振将案子办成铁案。即便朱祁镇回来了,难道还会为他翻案不成。

曹吉祥想来想去,一咬牙,说道:“而今只能如此了。”

曹吉祥回去之后,乔装打扮,夜里到了杨溥的家中。

杨溥虽以告老,但并未还乡,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和曹鼐交接。

杨溥家中很是清冷,不过一个四合院,还是先帝赐下的宅子,当时还是翰林学士的杨溥的宅子。后来他升官之后,想给他换一个。

但是杨溥说他家中人口不多,就不用换了。

杨溥家人他都没有留在身边,身边只有一个老仆,还有几个从家乡带来的后生。连侍卫都没有,不过这宅子距离皇宫很近,也没有人敢在这个行凶。

曹吉祥忽然到来,倒是让杨溥吓了一跳。不过他看清楚是曹吉祥的时候,立即嗅到了危险。

杨溥带着几分明知故问,说道:“曹公公,何故深夜来此?”

曹吉祥立即跪在地面之上,膝行几步,保住杨溥的大腿说道:“杨公救命,杨公救命。”

杨溥连忙将曹吉祥虚扶了起来,说道:“曹公公,老夫虽然告老,但并未交权,一个东厂厂公不惜深夜求老夫,有话讲来。”

曹吉祥这才将宫中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

杨溥听得目中神光微微一聚,显然是入了神了。说实话,杨溥在宫中是有消息情报渠道的,但是杨溥再怎么说也是外臣,不敢做得太过分。

所以杨溥所能听到的消息,也是一般化的消息,这种内幕,杨溥还真不知道。

曹吉祥说道:“杨公救命,王振那厮,这一次根本不是查案的,就是要借此将某家置于死地的,陛下要某制衡王振,陛下有交代危机时候来求首辅,看在陛下的面子上,杨公千万救我一命。”

杨溥叹息一声,说道:“曹公公,王振这么多年横行大内,做了不知道多少事情,满朝文武无不发指。但是那又如何?这么多年王振伤了一根汗毛吗?朝中弹劾王振的奏折,如山似海,但是能进乾清宫吗?都被拦在司礼监之中。虽以告老,就算未告老宫中的事情,老夫也实在不能插手。”

杨溥对王振的印象并不是太差的。

毕竟下面的人将一切事都堆在王振身上,但是实际上杨溥看得分明,有很多事情,都是王振代皇帝去做的。

毕竟各地镇守太监权威日重,无非是代替皇帝监控九边重镇。各地方的镇守太监也老老实实的。

这些杨溥都能接受。

反正没有了王振还有李振,毕竟宫中太监在永乐年间就深入到朝廷生态之中,换一个太监就更好吗?

杨溥对王振最不忍受的有两点,到与王振个人品行无关。

第一就是王振利用在司礼监的权力,深入朝政之中。这里说的朝政并非是为人托一个官,收人钱财安排一个人的小事。

而是真正的国家大事。

杨溥也知道,王振的意见未必全是王振的意见,有些是皇帝的意见。

但是凡事都要防微杜渐,皇帝日日召见大臣,有什么话不能安排朝臣去做,为什么要安排王振,今日有一王振,明日有几王振?

难不成以后议事,要内阁学士与宫中太监会商?

一想到这里,杨溥就觉得荒谬之极。

这是他不能忍受的。

第二,就是王振与皇帝之间的亲厚。

王振从小照顾皇帝,与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而王振这个人又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明面上倒是很干净,但是私下里做的一些龌龊事情。杨溥都看在眼里。

如果是其他太监,杨溥也懒得理会。

毕竟文官眼中对太监都有根深蒂固的鄙视。认为太监没有一个好东西,包括曹吉祥。

但是皇帝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就让杨溥深感忧虑了。

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杨溥作为大臣,自然要为朝廷负责。

王振的所做所为,打上小人的标志,决计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