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来投1(2 / 2)

续南明 老白牛 4372 字 2个月前

这只是开始,以后杨河还要修治下各村寨道路,北上道路,到邳州的道路,需要各类的砂石海量。就算本地开设采石场,然需求的八成到九成石料,基本还是需要进口。

户务堂一样如此,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收集肥料,养鸡养猪,饲养牛羊,目前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还有庄民的生活用品,吃的酱醋油肉,用的煤柴服饰衣被,随着人口的增多,这方面支出都越来越大。

现在进庄之人,都会有两套服饰发下,春夏一套,秋冬一套,夏天要来了,各士兵庄民的夏服,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

为新安庄缝制衣衫制服,已成为了周边妇女的稳定收入之一。

还有各种各样的配套,自发产生的服务,如窥到新安庄需求,专门为庄民种菜的,专门为庄民养猪的,专门为庄民养鱼的,专门挑来柴火秫秸来卖的。

现在周边乡民除了种田,就是围绕新安庄需求搞第三产业。

又因为庄中包吃住,就算庄民们开始节俭,他们慢慢也发现了,手中有越来越多可以消费的闲钱,花光了也不怕了,因为总有吃,总有住的地方。

他们现在一年薪俸至少六万两,随便漏一些出来,也足以带动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了。

这也是现在新安集越发兴盛的缘故,越来越多的人赶到这边开店设铺,睢宁、邳州、徐州各地都有,便如徐州人开设的“万源长”酒楼,那就是内中的典型代表。

更恐怖的是新安庄对原料的需求,煤铁,油盐,铜铅,粮米,布料,棉花,什么都要,动不动就购入几千两银子。

现在的新安庄,耸立在黄河边上,尤如一只怪兽,不断的吞吐呼吸,吃进来的是原料,喷出去的是银子。

越来越多的商人看好新安庄这个新兴市场,形式一片大好,但内中的压力只有杨河才知道。

“一直都是抢,总算有一些正经的收入了。”

杨河一直忧心新安庄的自我供血能力,这日看过庄前的高梁地,心下才略略松些。

这边有原“李庄”庄民种的高梁,九千多亩,虽此时高梁产量不大,每亩只六七斗,但离收获不远了。介时也有六七千石的收入,极大填补了他库存支出的压力。

此时他却是在新安集内,陈仇敖等护卫陪在旁边,又有邓巡检跟着说话,还有弟弟妹妹瑛儿谦儿由杨河一手牵着一个,随意在集内迈步。

杨河事务繁忙,已经好久没有这样陪弟弟妹妹了,这让二人非常高兴,特别妹妹瑛儿,进了集后,就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有时看到什么好看好玩的,就不时的拍手欢叫。

杨河脸上带着微笑,从北门进集后,他就下马走路,近距离的感受集内情景。依他来看,新安集确实繁华了许多,店铺摊位比往日多了很多。特别铺了碎石路后,地面好走。

加之清洁工时时打扫,非常的干净。

这点也是杨河治下的特点,安全又整洁。

不过集市潜力还有待挖掘,新安集若睢宁县城那么大,但除了两条长街,余者商铺还是寥寥,便是两条长街,沿街边也仍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闲置。

但邓巡检已经非常自豪,他告诉杨河,现在新安集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有,假以时日,新安集定不输于台庄集那样的大集市。

杨河带弟弟妹妹逛街,沿途行人商客皆是好奇敬畏,睢宁练总杨河,现在可是睢宁与周边州县的传奇人物,但能看到杨河的人很少,此时见之,个个都是兴奋议论。

杨河这次前来,却是带弟弟妹妹来吃烤全羊的,杨大臣已经跟他说过几次,让杨河颇为心动。

今日忙里偷闲,就来吃吃,顺便放松下心情。

很快众人到了十字街的“万源长”酒楼前,负责酒楼事务的巴掌柜早带众伙计列队相迎,然后恭恭敬敬的迎到二楼去。

陈仇敖也早楼上楼下周边都看了一遍,上了楼后,也按着刀,警惕的看着四周,杨相公是新安庄众军民的主心骨,那是不能出任何事的。

杨河与邓巡检在一处窗边雅座坐下,让弟弟妹妹也坐在身旁,看了看周边布局摆设,不由点头,这酒楼老板是个有意思的人。

看他店内装饰,针对的是中高档的客户,这样的人,在新安集已经越来越多。

很快巴掌柜亲自带着众伙计抬来三头烤全羊,还有花雕、竹叶青酒,陈仇敖等人旁边坐,吃两头烤全羊,喝花雕酒。

杨河与邓巡检,弟弟妹妹吃一头烤全羊,却是喝竹叶青酒。

竹叶青酒是有名的汾酒,内还有十几种名贵药材配制,养生保健,口感也很温和,可以让弟弟妹妹喝些。

杨河喝了一口,微微点头,芳香醇厚,酒色金黄微带青碧,几百年了,清醇甜美的口感仍然不变,跟后世喝的感觉差不多。

“来来来,喝酒……”

杨河与邓巡检相互敬酒,又大快朵颐,羊肉入口绵软鲜嫩,夹着种种香料的味道,丝毫没有羊肉的那种膻味,可见主人选货配料时的精心。

杨河点着头,吃着,不时用小刀切下片片羊肉,放到弟弟妹妹盘上,看这两个小子,也是吃得非常陶醉。

特别妹妹瑛儿,双手抓着羊肉,满口都是油,有时喝一小口酒,非常惬意的样子。

杨河不由笑着摇了摇头,掏出帕巾,给她擦去了嘴边的油脂。

正吃得痛快,忽听酒楼不远“哐哐哐”的声音,似乎很多人围去。

杨河这位子眺望街景很便利,也看去,就见酒楼旁不远一片空地,似乎有人卖艺,然后周边的行人围个里三圈外三圈。

杨河看清那两个卖艺之人,不由吸了口气,暗赞:“好两条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