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杞人忧天(2 / 2)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4146 字 2个月前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当气、形、质三者未曾分开的时候,就是浑沌,宇宙,就是从一片浑沌中诞生的……”

“原来如此……”虽然杞维依然很不懂,对游士的很多说法也不敢尽信,但今天的谈话已经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那对于天塌地陷的担忧,竟不知不觉间淡下去了。

见太子恢复了先前的精神,飨食还吃了整整一簋的米饭,杞釐公可高兴坏了。虽然杞维还想与齐国游士彻夜交谈,但天色实在太晚,杞釐公担心儿子的身体,齐国游士也露出了一丝疲倦之色,杞维只能悻悻作罢。

这之后几天,他都在与齐国游士的闲谈中渡过,几乎成了莫逆之交,在被问起名字时,齐国游士说他叫“夏子”。

除了一些天文地理外,夏子还教会了杞维12345等“周髀数字”,以及竖式的运算法则,比起杞国依然在用的算筹高明了许多。

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年轻人,杞维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只是受限于条件,难以有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有心将夏子留下拜为太傅,但他也知道杞国这蕞尔小邦,只怕留不下这位大才,更会耽误他的前程,只能忍痛送别。

当最终分别的时候,杞维给予了夏子可以在杞国几个城邑随意进出,并且有专车接送的极高待遇。

而夏子则送了杞维一卷手抄的长诗……

纸张在杞国尚属奢侈品,看着这么长一卷纸,杞维更是觉得这位游士身份非同一般,只怕不是卿大夫贵族之后,就是齐国的某位公子王孙。

展卷一看后,他更是惊呆了。

只见他长卷上开篇是这么写的: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何如?

人言: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夜晚在蒙汜栖息。

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全诗373句1560字读下来,杞维已经被这些冠绝古今、天地的发问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只能不断地重复:‘先生大才,先生大才。”

“不然,真正的大才不是我,而是写了这一篇《天问》的那位。”

“他也是齐国人么?”

“不是。”夏子眨了眨眼,笑道:“他不是齐人,而是赵人,而且身份地位很高,其胸襟囊括四海,其智慧超乎古今,他创办的学宫规模巨大,里面有无数像我一样的学子,笔耕不辍,只为探究天地奥秘,宇宙真理。”

杞维心生向往,但又叹了口气:“小子身居偏僻小国,国土被齐国所包围,更有长城之限,也不知何时何日才能见到那位大能,去到先生所说的学宫看看。”

“或许用不了多久,太子的愿望便能实现。”夏子最后神秘一笑,辞别杞维,离开了淳于城,向杞国其他两个小邑走去,他自称要走遍杞国山川……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很快,一年时间过去了,杞维在杞釐公去世后,顺利继承了国君之位,他的精力已经完全被《天问》吸引,不再做杞人忧天的无谓担心。

然而让杞维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继位元年的夏六月下旬,杞国的天,当真塌下来了!

本来应该被齐国长城好好防御着的杞国南境,突然有一支大军开来,人数万余,似乎对杞国的山川形势十分了解,直接就兵临淳于城下。

看着外面甲胄鲜明的大军,杞维脸色煞白,杞国太小了,整个淳于城连一千兵卒都凑不齐,甲胄兵器也极为陈旧,根本无从抵抗。

就在他心生绝望时,城下有一辆车驶来,车上有一位深衣纶巾的士人,隔着矮矮的墙垣,对城头的杞维说道:“杞君,许久不见!”

“夏子,怎么是你?”杞维定睛一看,不是那位齐国游士夏子还能是谁?但看着他身后的大军,杞维似乎又明白了什么……

那游士同样满脸惭愧,在车上施礼道:“外臣先前有所隐瞒,其实,我名为卜商,字子夏,出身临漳学宫,乃是赵国君侯之臣,今赵侯奉天子之命伐齐,特派我来向杞君借道!”

ps: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国青铜器铭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标记,可以证明杞国爵位曾为伯。此外“地圆说”在中国很早就被提及,但大多数人的认识依然是天圆地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