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显灵宫大门时,王十五说:“只要进了朝堂,所图不是位列阁部就是名垂青史。</p>
奴家知道林君想要什么,但家兄的心愿,就拜托林君了。”</p>
林泰来反问道:“你对我如此有信心?连少司徒本人都未必有这个信心。”</p>
王十五回答说:“别人都说林君反应机敏、算计周密,又敢于冒险,所以屡屡成功,但奴家并不以为然。</p>
在奴家看来,林君最厉害之处其实是总能洞悉先机,总能比别人更早掌握情报,然后因势利导,主打的就是一个知己知彼。</p>
这次林君既然敢到我们王家,想必又是掌握了什么情报,而后可加以利用。”</p>
林泰来大吃一惊,拥有各种“信息差”就是他最大的秘密武器,居然被先前素不相识的王十五看出了点端倪。</p>
这小娘们不简单,现在退亲还来得及么?</p>
登上马车之前,王十五又道:“是奴家失言了,还望林君不要介意。只是想到要结亲,就忍不住开诚布公了。</p>
林君也要努力,奴家将来到底能飞多高,全靠林君了。”</p>
从显灵宫做完任务出来,林泰来将王十五小娘子护送到了王家。</p>
此时王家已经按照合作要求,腾出了若干间房屋。</p>
于是林泰来又去了申府,准备将行李搬到王家,未来就暂住在王家。</p>
在林泰来搬来之前这段时间,王之垣对王十五问道:</p>
“你今日与林解元同去显灵宫,也算是直接接触到了他,你觉得此人如何?”</p>
王十五答道:“表面看去是今布,内里却是孟德也。”</p>
王少司徒有点错愕的说:“孟德?伱说的是哪方面?”</p>
王十五又点评了一句:“行为不羁,不拘泥于条框,有孟德之风。”</p>
王之垣和王之瑶名为兄妹,但这岁数差距比一般父女都大。</p>
长叹一声道:“其实我又想了想,对你而言,高举应该更加安稳。”</p>
从现有阶层地位、知根知底程度、夫家距离远近等指数来看,高举确实是一个最安稳的选择。</p>
但王十五却摇了摇头说:“高君虽好,但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未免有点太无聊了。”</p>
话说到这里,王少司徒也就不再摇摆不定,下定了决心。</p>
等林大官人带着手下和行李过来时,王之垣将林大官人请到了书房。</p>
林泰来侃侃而谈:“显灵宫乃是京城三大道宫之一,香客众多,今天人数也不少。</p>
我和令妹一起出现在显灵宫,制造出了相当的热度,让世人将我和王家关联在了一起,算是完成了初步的布局。”</p>
王之垣对此无话可说,你林泰来制造热度的方式,确实别具一格。</p>
难怪你林泰来总是能用最快的速度,引发公众的热议。</p>
林泰来又指示说:“第一,少司徒立刻去告诉杨天官,这两天可以提名户部尚书人选,不能再迟了!</p>
第二,如果遭到了攻讦,少司徒暂时不要有任何还击,也不要找人去攻击对手!”</p>
王之垣别无异议,既然选择了与林泰来合作,就只能照做。</p>
当夜王之垣又从后门偷偷潜入了天官府,与同为山东同乡的吏部尚书杨巍沟通。</p>
杨天官看到后辈王之垣忽然开始积极进取,本来还挺欣慰的,直到他听到了林泰来这个名字。</p>
“先前我嘱咐了许多,是让你去找首辅,你却找了个首辅门客?”杨天官一度以为,王少司徒鬼迷心窍了。</p>
但事情进行到这个程度,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p>
次日在吏部,杨天官就召集了左右侍郎、文选司的郎中和员外郎开会,这种会叫部议。</p>
在部议上,一致通过提名宋纁、王之垣为户部尚书候选人,这就是吏部在人事问题上的权力。</p>
当然这只是提名,而不是最终决议。户部尚书这样的顶级官位,最终决议也不可能由吏部做出。</p>
但提名的最大意义可能就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开打的场景。</p>
然后不出所有人预料的,又到次日时,一天之内就有四封奏疏从不同角度,攻讦户部左侍郎王之垣。</p>
什么昏庸渎职啊,什么结党营私啊,什么包庇亲族啊,什么账目可疑啊,什么打击异己啊,各种罪过罗列出来也不少。</p>
最让王少司徒生气的是,有人攻击说,自从王之垣主掌太仓以来,积存连年减少,实乃大失职也。</p>
官场人都心知肚明,太仓充盈都是张居正时代穷尽手段积攒起来的!</p>
张居正死了后人亡政息,无论谁来执掌太仓,都只会积存减少而不会增多!</p>
扪心自问,他王之垣尽力维持太仓收支,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凭什么还要挨这个骂!</p>
尽管早已经做好了“抗压”的心理准备,但是被骂“失职”还是让王少司徒很生气。</p>
按照惯例,被弹劾的王少司徒闭门不出,坐在堂上生闷气,王之猷和王象蒙只得陪着。</p>
王象蒙劝道:“伯父之所以憋气,主要还是因为你信了林泰来。</p>
如今只有被骂,却不能还击,难怪要心中不平。”</p>
王少司徒训斥说:“你下去!别在这里碍眼!”</p>
王象蒙一脸懵逼的问道:“我怎么了?”</p>
王少司徒拂袖喝道:“看到你们万历八年的就生气!”</p>
这次弹劾王少司徒的御史里,有三个人是万历八年的进士。</p>
在大明官场具有独特地位的御史,也是有一套独特选拔制度的,一般不可能有人刚中了进士就可以直接当御史。</p>
大部分御史都有两条来源,一是中了进士后馆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没有留在翰林院,选拔为御史,算是庶吉士的第二好出路。</p>
二是选拔政绩优秀、年纪不老的知县为御史,用行话说叫“行取”,从知县到御史虽然同为七品,但视为高升。</p>
这个选拔制度决定了当今御史里面,万历八年的进士很多。</p>
这一年的进士当了知县后,三年一任就到了万历十一年。</p>
碰巧赶上皇帝清算张居正势力,朝堂大换血,但在地方的知县受政治风波影响相对较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