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p>
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p>
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p>
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p>
待得杨弘远说完,只见那中年修士眼中却是迸发精光,下方诸人听不懂他的意思,可金仙后期的荀淑却是明了一二分。</p>
不过仍有许多不明之处,只见其伸手一指,一道蒲团升起,缓缓落在讲坛下方右手的第一颗杏树之下,随即坐了下去。</p>
以其金仙复圣的身份竟然听杨弘远一个雷劫境的大儒讲起学来。</p>
本来位于右手第一的一位雷劫境的大儒不敢不满,只得去了右手第二颗杏树之下。</p>
至于左边,则是韩重带着一众早已跟随杨弘远的儒族子弟。</p>
杨弘远一口气道出,见的那中年修士一副倾听的模样,心中得意。</p>
小样,任你是金仙复圣,大罗宗圣,面对这程朱理学的朱子之言,你也得给我坐下听我讲来。</p>
由人的心所能感知觉悟得到的虚冥之中的本质,用一个符号“一”就可以将之完全囊括亦尽了。</p>
然而,也有人对“心”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区分出“人心”和“道心”。</p>
之所以有这种分别,在于其各自对“形”和“气”的产生或源起的探讨角度有所不同。</p>
有的是从“性命”的“正”与否这个角度去探讨的,所以在对“正”的感知和觉悟的方面就出现了不同。</p>
有的是从本质所表现的危殆而不安的状态这个角度去探讨的,所以在对其状态上的微妙而难见的情形的认识方面就出现了不同。</p>
然而,既然是人,就没有不具有“形”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称“上智”的人,也不能没有“人心”。</p>
既然是人,就没有不具有“性”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虽为“下愚”的人,也不能没有“道心”。</p>
“人心”和“道心”两者,都杂处于人的“形”和“性”的每一个地方,只是看人自身能不能以“治”的程序去加以处理而已。</p>
所以,对于“人心”和“道心”这两者,从其“危”的角度去看的,则会感到其发展是愈来愈“危”。</p>
从其“微”的角度去看的,则会感到其发展是愈来愈“微”。</p>
但是,“天理”也就是宇宙的本质是恒定不变的,不会因某一个人本身在“欲”的方面有所不同就随之有所不同。</p>
杨弘远越讲越从容,越讲声音越宏大,字字句句好似直入人心。</p>
不说一众大儒、学士,就是荀复圣听得也是如痴如醉。</p>
对于儒家这十六字心传,其自然听过不少先圣之言,可杨弘远之言却是从未听闻。</p>
就在这时,只听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却是惊醒了正听着杨弘远讲学的众人。</p>
众人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正是跟随星崖之主的大儒韩重,这是。。文胆突破了第三境。</p>
就在这时,只见天权星上一道星辉倾斜而下,韩重身上猛然爆发出一股强烈的气势。</p>
道境五重黄庭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