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人才出山(2 / 2)

但是,地方上具体事务,那是千变万化,有的人脑子简单,并不一定能适应的。

崇祯皇帝基于调查到的情况,并没有说废除这项革新之策,而是根据事实,该法办的法办,最终还让人把这些犯法事情整理成册,准备在各军发放以做警示之用。

顺便,崇祯皇帝给京师发出一道旨意。

就伤残军人这事,还有各行业比试变笔试的事情,总结而言,大明朝百姓的识字水平太低,要求太子牵头,定一个能快速全民普及教育的章程出来。

他这么做,一是给军队看:看看,他这个当皇帝的,为了你们的福利,那是操碎了心。

另外,他也是让朝堂上先去做事,才能知道这个事情的难易程度。如果朝堂上能有解决方案,那是最好,不需要他再操心,如果拿不出来,或者他实在不满意的,那他再提出拼音和汉字简化的方案,就能显得他这个皇帝英明神武,远比朝堂上的这些人都厉害多了。

办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才继续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前往贵州去统领兵马打仗了。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崇祯二十年七月,京师要举行十个行业的比试消息,也已经在全国各州府传开了。不少人摩拳擦掌,都想要试试。

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一处山村的村头,一处宅子的门前不远,小溪盘绕而过。宅子内外,皆有不少绿竹成林,微风吹过时沙沙作响。

宅子里面,竹林边上,有一处二层阁楼。在二楼临窗处,一名老者正在奋笔疾书,边上则是放了好多书稿。

幽静的环境中,忽然有车马的动静突兀地响起。在宅子这边停了停,随后,有两个中年人步行往这处宅子而来,很快进了门,直奔阁楼的二楼。

年纪轻一点的那个,刚上了二楼,就开口说话道:“爹,我和大哥来看您了,我们想去京师试试。”

年纪大一点的那个,听到这话之后,便跟着说道:“爹,要说杂学,我和二弟在爹的熏陶教导之下,相信非他人能比。如果进京的话,十个行业都想试试。说不定能中个前三也是好的。”

年轻一点的连忙又说道:“我们不为当官,就为了爹这么多年的心血不白费。要是能入了皇帝的眼,至少爹以后写书也不用这么捉襟见肘了”

这两个人说得很有自信,因为他们的爹不是别人,而是写了一系列杂学的宋应星,有不少著作已在后世失传,传世的有野议、天工开物、论天、论气、思怜诗。当中天工开物声名至隆。天工开物不是单独而立,而是宋应星系列写作的一部分。

只是很可惜的是,他虽是举人,但是因为长期写书,都没钱出版,亏了他好友资助才得以出版。

这两个中年人是他的儿子,长子宋士慧,字静生,次子宋士意,字诚生在他的身份伺候,于杂学一道,也是学得差不多。

此时,宋应星听到他们的话,有些好奇,便放下毛笔,揉了揉手腕,看向两个儿子问道:“什么去京师试试,什么杂学,到底什么事情”

宋士慧一听才醒悟过来,他爹一直在乡下闭门写书,因此还未听说过行行出状元的事情。

于是,他便给他爹介绍了起来,末了,他带着自信保证道:“爹,如今的读书人,大都只读四书五经,临时抱佛脚又能知道多少杂学我和二弟真有信心,至少在农事、冶炼、木匠这些方面拿到前三。”

事实上,他已经是往保守上说了。

一般而言,读书人只读四书五经这基本需要科举的书,其他书基本不看。

当然,那些已经考出来的人,可能还会再看其他书,比如医学方面的书。

但是,已经在科举上通关的人,不会在意这个行业比试。会去考的,就只有那些还没有功名的,或者是童生、秀才级别的读书人而已。

宋应星听两个儿子说完之后,眼睛放光,先是确认了下,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之后,他便有了决定道:“去,都去,爹也和你们一起去”

一听这话,宋士慧兄弟两不由得傻眼。

他们的爹也要去,这是他们没想到的。

因为宋应星已经在科举中得了举人的功名,只是一直没法考中进士而已。科举出来的举人,那肯定是比这种行业比试的伪举人要好多了的。一般而言,没有哪个举人闲得蛋疼去应试这个行业比试。

宋士慧有些犹豫的说道:“爹,如若您也参加,怕是会被人非议啊”

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十个行业,其实也只是每个行业的前三名而已,名额有限。一个举人去考,肯定会引发别人不满的。

看到两个儿子的表情,听到大儿子的话,宋应星激动的对他们说道:“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说明当今皇帝英明神武,已是明白百业之重。爹非为个人前途,只望有机会能以此觐见当今皇帝,阐述胸中所学一二,为天下苍生谋福。”

宋士慧听了,明白他爹自从在科举几次失望之后,心思全都扑在杂学上,这个机会,他肯定不会错过。

于是,他又对宋应星说道:“爹,要是我们三人都要进京的话,这路费”

从南昌府去京师,路途遥远,一来一回花费不是普通人能负担的。

宋应星听了,毫不犹豫地说道:“没事,爹去借便是”

听到这话,宋士慧两兄弟都高兴了,这算是父子三人一起去征战了

与此同时,在南直隶的太湖边上,一条渔船靠岸,有一个郎中模样的人从船上下来,带着一丝自信,对船上的媳妇孩子说道:“你们先回吧,要是这次能中医学前三,我便来接伱们进京。”

这个郎中不是别人,就是明末名医吴有性,字又可。他在这几年一直避世太湖中,因此在崇祯十七年时各地都寻找这个被皇帝称赞过的名医却不得。

随着这两年开始太平,消息慢慢地传到太湖中,吴有性便开始和外面接触。只是很可惜,此时寻找他的风头已经过去,因此没被人想起。当然,这也和他不和官府打交道有关。

在得知京师要举行医道比试,取前三名为假举人功名之后,他也想去试试。于是,就辞别妻儿上京了。

类似他这样的,其实有不少。可以说,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都在往京师聚集。

崇祯二十年九月初,崇祯皇帝终于到达了贵州镇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