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粮草重地(2 / 2)

崇祯皇帝看着他,当即说道:“你有什么消息”

周大彪听到皇帝的语气似乎并没有那种很生气的样子,便抬头看向皇帝,连忙解释道:“小人是太原守军的千户周大彪,之前实在是无奈才降了贼军,还请陛下赎罪,小人一定将功赎罪”

没有听到想听的,周遇吉顿时眉头一皱,显然不满。不过在皇帝面前,他也不好喝斥,只能耐着性子等着。

倒是崇祯皇帝,似乎显得很有耐心,并没有打断周大彪的话,只是听着他在说,无非是说他迫于无奈之下,并非真心投贼之类。

崇祯皇帝知道,这个周大彪肯定内心惶恐的,照顾下他心理,让他说出来,能心安的话,说不定能得到更多的消息。

还真别说,听周大彪解释,崇祯皇帝忽然想起了历史上的情况,有不少明将在李自成大败之后又都反叛了李自成。他们是基于什么想法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对于李自成并没有什么忠心。

或许是真的见到大势已去,或许是贪生怕死,或许是想在乱世见风使舵,卖个好价钱,如此等等,或许都有之。

崇祯皇帝想着这些,听到周大彪自辩完了,然后才说道:“小人打仗不行,但是嘴皮子还可以,因此和贼军上下的关系比较好,这也是小人所部过了这么多天之后才会被派来送死的原因。小人有一次听到贼人在闲聊,不小心就听到了贼军的粮草囤积在两个地方”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身边的几个将领顿时就精神起来了。

他们当然知道,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了。历史上不知道多少次战事,都和粮草安全有关。不说别的,就说最近的一次,朝廷和辽东建虏的最后一次大战,即松锦之战,就是被建虏断了粮道才崩溃的。

还有发生在去年的战事,孙督师和李贼大军的决战,也是被刘宗敏领骑军断了粮道才一败涂地的。

如此等等,就算知道贼军的粮草存放地,肯定是重兵把守,可知道在那里的话,说不定有机会,那也是绝佳的战机。

因此,他们一个个都是竖着耳朵听着。

只听周大彪继续说道:“贼军的粮草存放,一是在太原,第二个地方便是代州。前阵子还听贼军说粮草可能不够,要从太原再送粮草到代州,供前线大军之用。”

他一边说一边偷看皇帝等人的表情,见他们一个个听着都很认真,便知道这消息肯定很得皇帝之心,就说得更起劲了:“小人知道这事重要,便竖着耳朵偷听了的。据说绵侯就是贼将袁宗第领兵南下,好像是救援中原那边去了,因此粮草压力便轻了一些。但是小人敢肯定,代州的粮草还是有很多的。”

听到这里,周大彪停了下,等皇帝的意见。

不过崇祯皇帝没说话,倒是周遇吉对崇祯皇帝奏道:“代州离宁武关和雁门关皆近,如若贼军存粮,确实是个合适的地方”

崇祯皇帝当然看过山西,特别是宁武关附近的地图,因此点点头,然后问周大彪道:“还有么”

“还有,还有”周大彪听了,连忙回应,然后继续说道,“小人还听到,代州那边,是贼军头目李自成的三弟李自敬驻守,另外他的媳妇高氏也在,带着李贼的家小营。”

说到这里,他又哭丧着脸说道:“小人的家小怕是也在那里,如今小人弃暗投明,家小怕是难以活命了”

周遇吉没空听他哭嚎,当即追问道:“代州有多少兵力,步军多少,骑兵多少”

周大彪听了,止住悲伤,面对严厉的周遇吉,有点惶恐地回答道:“小人实在不知,听到的消息,就这么多了”

崇祯皇帝听了,和缓了语气开口说道:“贼军未必知道你弃暗投明,改邪归正,不一定会对你家小动手。等朕击败了李贼大军,说不定你们还有团聚之日。”

周大彪听到这话,露出一丝期待,显然是在意他家小。

崇祯皇帝看到周大彪似乎确实没什么说了,便对他说道:“你且先下去好好想想,如果还想起什么事情就再来禀告。朕说过,以后可从军,也可回家,但不可再从贼,去吧”

周大彪听了,千恩万谢,然后被锦衣卫校尉领走了。

就这段时间,外面有锦衣卫校尉候着,此时又进来禀告收集到的消息,都不及周大彪说到的消息重要,但是也有个别消息,能佐证周大彪所说消息的正确性。

综合来说,通过这次的俘虏,了解到李自成大军那边的消息是,李自成兵力不到二十万了,前线作战的粮草囤积在代州,并且连贼军家小营也在那边,驻军贼将是李自成的三弟李自敬和李自成的媳妇高氏,兵力不详。

只见周遇吉第一个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末将愿领军前往代州一战,如能捣毁贼军粮草囤积之所,则贼军必乱,就算不能击败贼军,贼军也必退”

说到这里,他怕皇帝不同意,便又连忙补充道:“末将熟悉代州,领兵从雁门关出战,只要动作快些,抢在宁武关前李贼大军反应过来之前,当有机会的。就算打不下来,也能吓住李贼大军,使其再不敢恣意妄为,也利于官军之士气,打击贼军之士气”

贺赞一听,便也立刻抱拳请战道:“陛下,末将所部乃是骑军,行动迅疾,更能抢在李贼大军反应过来之前攻打代州,就算不成,也能及时撤回雁门关”

有个绝好的战机在眼前,只要是有进取心的将领,肯定都不想错过的,就听另外一员骑军营总兵贺珍也奏道:“陛下,雁门关大捷,算算时间,贼军也快要得到消息,定然会想到我军出雁门关会威胁到代州,因此,骑军出击,方能抢些时间的,末将愿往”

一时之间,几个总兵都抢着要出战。

可谁知,崇祯皇帝听他们说完之后,却是沉思一会之后,对他们说道:“代州之战,朕领骑军走一趟”

一听这话,几个将领都是一震,就连一直不说话的方正化也紧张了起来。

代州之战,可不是好打的。毕竟那可是城池,骑军攻打城池,能打下的可能性很小,并且还要防着宁武关这边的贼军增援,因此也有很大的危险性。

皇帝在宁武关守城,因为宁武关地势险峻,贼军打下的可能性小,是比较安全的。可要是去了代州,那危险性很高,万一皇帝出事怎么办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因此,崇祯皇帝这么一说之后,周遇吉等人,包括方正化在内,顿时全都劝谏反对。

哪怕崇祯皇帝已经表现出了他的战场技艺,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可领军出战代州之战,绝对非同小可,他们还是不敢让皇帝出战。

不过,崇祯皇帝显然不是意气用事,看到他的臣子反对,只是冷静地对他们说道:“近两年,特别是近年来李贼大军极其顺利,朝廷官军闻风而降,看似利于李贼,其实也是一个祸患。”

听到他说话,其他人便只好先听着了。

只听崇祯皇帝继续对他们分析道:“朕知道,确实有好些朝廷的文官武将因为失去了对朝廷的希望,觉得李贼势大不可敌,因此降于李贼。但是,他们这降贼,未必是真心,只是迫于无奈。因此,朕领军亲战代州,不管是否成功,只要传出去之后,必然引发这些文武官员投降李贼的疑虑。另外,也能让李贼对这些文官武将不再信任。因此,朕领军出战,其意重大,非一城之得失可比,对于以后剿贼有大利”

方正化听了,身为崇祯皇帝的心腹宦官,还是担心皇帝的安危,又劝谏道:“万岁爷坐镇宁武关,一样会让贼人知道万岁爷的威武,进而也有此等效果,不冒险为好啊”

周遇吉等人听了,皆是点头,还是不愿皇帝冒险。

崇祯皇帝听了,决然问道:“朕坐镇这宁武关和朕领军亲战代州,哪个消息能让天下人更会对朝廷多一份信心朕意已决,虽险亦往”

如果说,他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原本皇帝,那他肯定不可能冒险跑去代州。

如今他自认为有自保之力,跑去代州一趟,其实风险不大,但是就收益来说,特别是之前被败坏掉的皇帝声誉,那绝对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试想一下,一个能上马征战天下的勇武皇帝,在这乱世之中,能得多少人心,当是不言而喻的

看到崇祯皇帝态度坚决,且又说得在理,周遇吉沉默了一会之后,便开口说道:“既如此,末将最熟代州,愿陪陛下出战,一击不中,速回雁门关,如此可好”

崇祯皇帝听了,看着他点点头说道:“如此,可也”

最终决定,崇祯皇帝领两个骑兵营并他直属标营的一千多骑军,共计七千多骑军,赶赴雁门关,从雁门关前去攻打代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