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哀大莫过于心死!(1 / 2)

日中。

王翦去世的消息已传遍全城。

全城悲恸。

整个咸阳城都沉寂在悲怆之中。

学室停课一日。

长阳街道的两边,摆放着无边无际的祭品香案,飘动着瑟瑟相连的白布长幡。

原本只张贴告示的冀阙。

此刻上面也挂上了一幅挽联。

上云:国维摧折。

下云:风范永存。

咸阳城中,人头攒动,举凡老秦人,竟皆闻声而来。

肃穆哀伤遍及关中。

老人孩童农夫商贾巫师名士,凡是能到的,基本都举族携幼而来,众人泪眼相望,争相传颂着老将军的秦风故事。

悲声大起,关山呜咽

渭水旁。

秦落衡还未去吊唁。

对于王翦的离世,他并不感到意外。

只是依旧不由唏嘘。

感叹道:

“大秦还真是风雨飘摇啊。”

“前有世族朝臣,意欲摧毁大秦根基,眼下大秦立国柱石又轰然崩塌,这些事却是赶一块去了。”

“等到王绾等人退下,王贲蒙武等人病亡。”

“始皇帝也就真成了孤家寡人。”

“也不外乎,一年之后,始皇昏招频出,在立国栋梁悉数摧折之下,就算是心志再坚韧之人,恐也会备受摧残,那时就算是始皇,又真的挺得住吗又能保持几分理性”

“大厦将倾,风雨欲来”

秦落衡长叹一声,把手中的一扎白花编入到花圈中,提笔下一副挽联。

天上大星沉万里云山同惨淡。

人间寒雨迸三军笳鼓共悲哀。

随后便出门。

城中。

白茫茫挽幛长幡淹没了宽阔的长阳大道,数不清的香案祭品堆满了每家门前,城内外与大街小巷则聚满了默默饮泣的老人妇孺,至于青壮则去了王府相送。

白幡掩城,哭声泣泪。

等秦落衡去到王府,王府倒是显得很平静。

见到秦落衡,坐在门前的王平,立即迎了上来,脸面悲怆道:“秦史子,你来了。”

秦落衡点点头。

感伤道:

“老将军千古。”

“小子却是无能,不能救活老将军,心中有愧,小子也拿不出什么丧礼,只能自己亲手编了一个花圈,来送老将军最后一程。”

王氏并不在意什么丧礼。

只是在看到这花圈,以及上面的挽联时,王平也不由神色微动,在定睛了几眼后,拱手道:“秦史子,你有心了。”

随后便吩咐道:

“来人。”

“把秦史子送来的花圈摆在府门口。”

说完。

便把秦落衡迎了进去。

穿过二进院。

秦落衡到了摆放灵堂之地。

一身麻衣重孝的王贲,跪在一处灵柩前,老夫人坐在一旁,双眼已是通红一片,下方还跪着七八人,都是王翦的嫡系子孙。

见到须发灰白的王贲,秦落衡几近不敢认。

短短数日。

王贲就以悲恸到如此了。

秦落衡走过去。

王平低声道:“阿翁,秦史子来了。”

秦落衡哀声道:

“通武侯节哀顺变。”

“老将军已逝,你当保重身体。”

王贲目光骤然一闪,喉头却又猛然一哽,白头瑟瑟的摇着,终于嘶哑着声音艰难的说话了。

“不”

“老父最后一程。”

“我我得亲送他上路”

一句话未了,王贲便倒在了灵前,当即昏厥了过去。

王离连忙扶住王贲,不由分说,抱起王贲去向了寝室,老夫人也是大为惶急,连忙碎步小跑着前边领路,时而瞻前时而顾后,本就虚弱的身体额头也溢出了汗水。

王平双眼含泪道:

“阿翁,从昨夜一直守灵到现在,期间滴水未进,我们劝阻阿翁也是不听,秦史子你可有什么办法我担心阿翁的身体,再这样下去恐会受不了。”

秦落衡略作迟疑。

开口道:

“家中有蜜糖的话,可弄一点盐糖水,但也只是一时,若是长期不进食,身体定然遭不住,你们却是要分散一下通武侯的哀思,不然以通武侯的执拗专一,若沉溺哀思不能自拔。”

“恐”

秦落衡未再言语。

但王平却是知道了要说什么。

脸色当即一变。

他朝秦落衡一拱手,急忙朝王贲寝室跑去。

哀大莫过于心死。

王贲已然是有了心死之相。

秦落衡对着灵柩深鞠了一躬,随后便径直出了王府。

他能进入王府,还是因上次出手救下王翦,若是其他人,根本就进不到王府,能在外面吊唁已是不错。

久留王府。

他却是还不够格。

以王翦的威望地位和功绩,朝堂百官定会悉数到来,他区区一个史子,哪有资格跟百官同列

秦落衡自然清楚这点。

吊唁完。

也就直接离开了。

秦落衡却是不知,他送的花圈,解决了朝臣的大难题。

自古以来讣告吊唁都是基本流程。

吊唁者来吊唁时,都是要赠送给丧家若干送葬之物,古人谓之为赗feng。

若是寻常人家办丧事,吊唁者送些钱物,谓之为賻fu,送些衣被,用来为死者装殓,谓之为致禭sui即可。

但王翦不同。

他是大秦开国重臣。

功高盖世。

他们前来吊唁,却难在了送礼上。

王翦身份显赫,他们送的礼自然不能辱没了王翦身份,只能是往高一级送,但王翦地位太高了,再高一级,那就是王了。

百官那敢送王礼

送平级或低点的礼,又实在是不尊重王翦,若是被陛下得知,恐还会惹陛下不满。

两头不落好。

百官也是因此为了难。

外市一间院宅。

一名年过三旬的男子,正蹙眉研究着送什么礼。

他在屋里来回踱步。

却是想不到该送什么丧礼好。

良久。

忍不住挠头道: